- 欢迎您访问广东高职高考全日制大专招生网!
这篇文章不是哲学,也不是鸡汤,而是在讨论一个事实。
不知你发觉到这样一个事实没有,我们周围世界的大多数事物似乎只需要电子、上夸克和下夸克就够了,其余粒子似乎只是那匆匆的过客。
36种夸克里面,除了上夸克和下夸克之外,其它的几百种新粒子,都活不过1秒钟便会衰变。
比方正红上夸克+反红下夸克=π介子,这个π介子很快便会衰变成一个电子+一个电中微子,这在昨天的文章《夸克的江湖》中有详述。
还有特此证明。盖章日期看图片效果如果学校已经有统一的在校证明模板就自己用学校的就可以了。打印出来以后,我们需要拿着这个在校证明给自己的学校盖一个章就可以了。这时候,我们的在校证明就写好了。针对普高班或高职高考班,同学们应该怎么选?其实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普高班与高中生一样学习普通文化课,学习压力相对较大,竞争激烈,普高班的费用并不便宜,一年最低3万起步,具体参考不同学校招生简章。其它许多奇奇怪怪的粒子,似乎和我们的世界也没有啥关系,难道真的是造物主的失算,完美的宇宙里也有了冗余吗?
难道上帝在掷骰子的同时也在制造垃圾吗?不,宇宙的构造是完美的,宇宙里没有冗余,存在即合理。
有人说宇宙是由一个个规律合成的,任何一个规律出现了微小的偏差,宇宙和生命都将不复存在。
有人又说宇宙原本只有一个规律,一个维度,只不过在奇点大爆炸的那一瞬间,这些规律和维度都被释放出来了。
只是由于人类所处的维度太低,所以宇宙看上去才被分成了许多个维度和许多的自然规律。
又有人认为宇宙是由一串串数字组成,宇宙是可以被量化的。
现代科学最新的结论认为:宇宙是一个能量体,在大爆炸那一瞬间能量转换成了物质,经过一系列精确的组合,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
对于宇宙的神秘,从人类有了认知的那一刻就在不断进行探索。
古希腊人猜想,宇宙的物质是由一些他们叫原子的“不可分割的”原料构成的。
他们想,大量的物质都应该是少量不同的基本材料组合的结果,就像在拼音文字里,数不尽的词语都是由那么少的几十个字母组合而成。
这是一个很先进的思想。
2000多年过去了,我们还认为它是正确的,尽管那些最基本的物质单元已经历了无数认识的转变。
19世纪,科学家发现了许多我们所熟悉的物质,比如碳和氧,它们都有一种可以识别的最小组成单元,遵照古希腊人的传统,它们被称为原子。
名字确定下来了,但历史证明那是一个误会,因为那些原子当然是“可以分割的”。
人们在不断地寻找宇宙中最小的物质,他们实在太想知道这个宇宙的奥秘了。
只要能找到的东西,科学家就会去总结出它们的规律,他们相信,宇宙是完美的,造物主不可能搞出一些没有用的东西。
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J·J·汤姆逊、卢瑟福、玻尔和查德威克的工作,建立了我们熟悉的原子界的太阳系模型。
他们发现,原子远不是什么最基本的物质成分,它有一个包含着质子和中子的核,核外还绕着一群旋转的电子。
这个微观模型太美了,就像是一个小型宇宙,到了此时,他们还没有发现宇宙中有什么东西是多余的。
在一段时间里,许多物理学家都认为质子、中子和电子就是希腊人的“原子”。
但是在1968年,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实验家们,利用强大的技术力量探索了物质的微观层次,发现质子和中子都不是基本的。
它们都由更小的物质组成:
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了质子;
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了中子。
对的,这些粒子就是夸克,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小粒子(弦理论得到证实前是这样的)。
这个古怪的名字是理论物理学家盖尔曼从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守夜者》里找出来的,他早就猜想可能存在着那种粒子。
目前为止,一切都很完美,世间万物都是由一个个小小的夸克拼积木般拼出来的。
我们在天地间看到的一切事物似乎都是由电子、上夸克和下夸克的组合构成,还没有实验证据能说明还有比夸克更小的东西。
宇宙的奥秘似乎近在咫尺,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粒子-夸克的规律,就能够穷尽天地的奥秘了。
可如果那么容易,上帝岂不是很没有面子。之后的大量证据表明,宇宙还存在着其他粒子成分。
20世纪50年代中期,泡利的预言成功了,雷恩和柯万发现了第四种基本粒子的确凿实验证据,它叫中微子。
中微子是一种鬼魅般的存在,它们像幽灵一样,很少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能穿透几百亿千米厚的铅,但运动却几乎不受任何影响。
在你读这句话的时候,太阳向太空喷发的几十亿个中微子正在穿过你的身体,然后穿过地球,继续它们在宇宙间孤独的旅行。
宇宙中不生产废物,每一种存在都有它的道理,中微子也是一样,虽然它很难相处,但它在微观世界最基本的规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与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有关,例如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的不对称很有可能就是由中2022年3+证书统考招生投档情况2022年3+证书招生计划STUDY【04、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组806:计划15人,投档15人,投档最低分346分,最低排位3808。专业组807:计划115人,投档115人,投档最低分334分,最低排位5310。专业组801:计划132人,投档132人,投档最低分332分,最低排位5592。微子造成的。
当然,想取代造物主的位置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发现得越多,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就中微子遗留的那一大堆问题就够撑起几十个诺贝尔奖了。
宇宙中没有一寸多余,每一寸都有它的意义。
20世纪30年代末,物理学家在研究宇宙线(从外太空向地球倾泻的粒子流)时,又发现了一种叫μ子的基本粒子——除了比电子重200倍左右,其实都是一样的。
μ子又称渺子,是一种轻子,μ子在宇宙间的存在,既不是什么事物要求,也不是为解决什么疑问所提出的,也并非出于谁的精心设计,看上去就像多余的。
所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粒子物理学家 拉比,对μ子的发现没多大热情。
真的是多余的吗?谁让它来的?
但事实就是,它来了,而且还跟着来了好多新粒子。
物理学家们凭借着前所未有的技术力量和热情,不断地用越来越大的能量将物质击碎,时刻重现着大爆炸以来那些谁也不曾见过的创生条件。
他们从碎片里寻找新的元素,粒子清单也越来越长。
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包括着另外四种夸克:粲、奇、底和顶,还有一个更重的电子兄弟:τ(读“套”)。
但这些粒子在高能碰撞中产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在我们经常遇到的所有事物中,它们的身影从未出现过。
不出现并不代表着没作用。
在那些多出来的粒子中,数不清的“为什么”也接踵而来。
为什么粒子质量看起来是随机分布的?
为什么τ子比电子重约3520倍?
为什么顶夸克比上夸克重40200倍?
这些数都很奇怪,似乎是随机数。它们是偶然出现的,还是某种必然的选择。
并且,每一个粒子都有相对应的反物质粒子。
举例说,电子的反粒子叫正电子——它的质量跟电子相同,只不过电荷为正,而电子的电荷为负。
物质和反物质在接触时,会相互湮灭,生成纯粹的能量,所以我们周围的世界里,反物质是非常非常少的。
那些多出来看似无用的粒子,它们真的是这个宇宙的冗余吗?
特别是,我们周围世界的大多数事物似乎只需要电子、上夸克和下夸克就够了,其余粒子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宇宙的这些基本特征需要一个综合的科学解释吗?
我想不需要,宇宙既然存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存在即合理,宇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物质和作用粒子具有那样的性质。
这些性质我们解不解释,都不影响它们的存在与作用,并且它们也一定有它的作用。
只是人类需要对这些性质作出解释,找出它们之间的作用和规律,那无关宇宙,只关乎自己。
当然,只要挖掘的够深,也一定能给予合理的解释。